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制定出台了《中央财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方案(2011-2020年)》。学校结合财经特色与学科优势,实施“九大项目”。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享有国际声誉、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战略库、思想库和咨询智库。
实施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结合学校科研人员构成的特点,拟在科研能力提升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研交流以及各学科研究方的培训,有组织地提升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研究方研讨班、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实施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推进财经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是学校科研组织创新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学校学术水平与科研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建立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推进财经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重点支持45岁以下,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研究基础的青年学者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开展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和符合国家重大经济社会需求的研究。着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精英。
实施科研实验区项目,探索科研体制集成创新模式。科研实验区是学校结合发展特色优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研究领域,探索科研体制集成创新模式。学校设立科研实验区的宗旨是:以建设有特色、多学科、国际化大学为目标,以强化学术特色、突出科研质量为核心,加快科研体制集成创新,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集成发展的学术环境,整合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资源,加强对外、对内科研合作,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增强学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催生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目前,已有4家科研机构入驻科研实验区。学校为实验区配备了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并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项目,力求催生具有前瞻性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实施学院科研支持项目,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学校将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要求各学院要明确目标,凝炼方向,突出特色,从科研方向、科研组织、科研活动、科研目标等作出合理规划,学校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发挥学院科研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
实施科研教学互动项目,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推进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科研素质的全面提升,统筹规划,将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配合学校专业学位试点项目和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探索科研促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学校将建立科研与教学的对话平台,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推动“科研过程教学化”。鼓励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吸收研究生、本科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实施科研支撑条件建设项目,改善科研研究发展条件。学校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需要有力的科研支撑体系,学校将从科研管理能力、科研信息支持系统、基础数据库和案例库的建设着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校科研支撑体系。学校每年定期召开科研管理工作培训及研讨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加科研管理人员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管理机构的交流学习,组织系列性的科研经验交流会议,对学院的优秀科研干事进行奖励等。进一步完善科研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克服科研信息孤岛,建立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大原创性信息数据库和案例库建设的投入,提高学校科研体系的支撑能力。
实施科研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合作建立海外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举办和创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外文学术期刊出版和优秀学术成果翻译出版工作。积极支持和推荐有能力和经验的科研人员与国外研究人员围绕中国问题、国别问题、国际区域问题、国际问题等科研项目展开合作研究。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具备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增强学校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扩大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实施科研实践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动学校科研人员深入实践,密切结合实践工作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学校每年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社会实践,从实践中选题,促进科研成果向决策咨询、实践应用转化,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实施重大科研课题培育项目,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产出。进一步推进学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有效解决科研条块分割、科研资源分散、科研活动封闭等问题。整合学校多部门、多学科、多团队的资源,围绕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瞄准学术前沿,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鼓励个人自由探索与团队协同攻关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机构的合作,形成系列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要,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