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硕士生
UID: 72914
精华: 0
发帖: 856
威望: 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7-24
最后登录: 2013-12-0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15

 SCI与科研成果评价

近年来,随着每年年底科技部直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我国高校和研究所SCI论文排名的新闻发布,各相关单位为争取名列前茅,纷纷定标赶超。部分单位为合理地评价作者的科学贡献,甚至将期刊的影响因子或论文的被引频次作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指数,并据此制定奖励标准。实际上,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与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联系,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这是因为论文的引证中存在有大量的作者自引、反引(批评式引用)、合作者和小团体间的友情互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罗列式引用等(评:这种事恰恰出在我们国内的某些期刊上,某些杂志自引率超过90%),因此,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次数并不能与其科学价值成正比(评:又错了)。

  当然,引证分析中的复杂性并不意味着其在科研成果评价中不具任何借鉴意义。总体说来,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是通过同行评议来实现的正相关关系,亦即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通常具相对高的显示度或影响,因此吸引相关学科中优秀论文的能力更强,因而导致对所录用论文的筛选更为严格(即稿件通常要经过更为严格的同行评议)(评:开始反驳自己的观点了)。就大样本的统计结果看,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作者的科学影响力也基本呈正相关,如Garfield博士统计发现,诺贝尔获奖者的平均被引频次是总平均被引频次的30倍,个人被引频次处前1000位的有50%以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评:有兴趣者可以看看我们国家院士的SCI论文、被引次数)

  可见,完善的同行评议过程可以体现引证分析中积极的方面,这是因为对于基础性研究来说,研究人员的科学贡献和学术影响主要是通过论文的交流来实现的。因此,科研评价中如何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如何体现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科研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课题。(评:最完善仍属SCI,还能找出更完善的吗?)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