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5777
精华: 0
发帖: 976
威望: 1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011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2-10
最后登录: 2022-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6-01-04 16:32

 小儿氯胺酮麻醉引起发热的原因分析

发热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且3岁以下伴发热的患儿尤其难诊断,涉及感染、免疫、环境或遗传等各个方面,但也可由药物所致。

      临床资料

      患儿,男,4岁,体重12kg。因视物时双眼向外歪斜3年余入院,入院诊断:(1)共向性外斜视;(2)双眼屈光不正;(3)双眼弱视。入院前体健,第2胎,足月,顺产,无经常感冒、发热现象,否认家族遗传性神经、肌肉及恶性高热史,否认任何疾病史。

      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检查基本正常。入手术室术前30min肌内注射钠30mg、阿托品0.2mg,术前监测体温36.6℃。在手术等候区为患儿开通外周静脉后,静脉推注15mg。

      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室时发现患儿脸色潮红并触其体表感到体温明显较高。立即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心电图示心率245次/分,考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血压100/56mmHg(1mmHg=0.133kpa)、呼吸频率36次/分、脉搏血氧饱和度98%。立即予以艾司洛尔40mg静脉注射,心率降至210次/分,并同时接鼻导管吸氧及通过鼻温监测体温,体温监测示38.6℃,予以双腋下冰敷处理。

      5min后再予艾司洛尔40mg,心率降至187次/分,体温38.2℃,BP98/54mmHg,RR32次/分,SpO2100%。此时,静脉加注咪达1mg并丙泊酚以80mg/h泵注。5min后,ECG示心率145次/分,窦性,体温38.0℃,BP93/50mmHg,RR28次/分,SpO2100%。再次静脉注射艾司洛尔20mg,心率降至124次/分、体温降至37.8℃时开始手术。

      手术历时0.5h,期问予艾司洛尔10mg/h泵注,患儿心率维持在125次/分左右。术毕,患儿体温已降至36.7℃,听诊心律齐,双肺未闻及哕音。将患儿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继续观察。在PACU患儿苏醒平稳,送入病房时心率123次/分,体温36.4℃。

      术后接连随访3天,患儿未诉特殊不适,无发热、呕心、呕吐,体温36.4℃左右,第4天顺利出院。

      讨论

      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术前由家长代述病史而且小儿免疫系统未健全,导致机体的某些局限病灶在体检时缺乏典型症状。发热会给患儿带来诸多不利,如机体代谢率增高,氧耗增多,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要求加强以及可加重脑损害,易致高热、惊厥。

      本例患儿4岁,入院前并无经常感冒、发热史,且术前未有发热迹象,手术麻醉中出现发热,很可能与小儿代谢高、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或存在某些基因、免疫缺陷有关。阿托品的使用可使小儿心率加快,代谢进一步提高,产热增加。另一方面,阿托品的使用目的是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唾液分泌,保持口腔内干燥以防止发生误吸,同时,却又抑制了汗腺分泌,使散热减少。小儿腺体分泌旺盛,术前肌内注射抗胆碱药,是4岁左右小儿麻醉必不可少的。所以,使用阿托品可能导致产热的增加、散热的减少,加上小儿体温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导致体温升高。

      是目前临床使用的静脉全麻药中唯一可以产生较强镇痛作用的药物,其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儿手术的麻醉,尤其短小手术,使用麻醉,效果满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异的抑制和兴奋双重选择性作用。

      血容量充足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使心率增快,血压及肺动脉压升高。同时术前在阿托品增加心率的基础上,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会致使心率进一步增快,代谢增高。合用麻醉时还增加脑组织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所以容易致使体温升高。据报道,小儿麻醉可以诱发恶性高热的发生,临床表现以高热,呼吸、心跳加快,骨骼肌痉挛为主,以小儿多见。

      有研究发现,恶性高热使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调节障碍导致的肌细胞质内钙浓度异常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功能障碍,该机制可能与腺苷三磷酸(ATP)水平下降导致细胞膜破坏、钾离子和肌酸激酶释放相关。剧烈运动和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可激发恶性高热。麻醉后可出现肌张力增加、四肢不自主活动、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恶性高热易感者未发作时,其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肌纤蛋白、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均处于正常水平,肌细胞质内钙浓度正常。但因为其细胞纤维膜及肌质网膜发育缺陷,在某些药物及触发因素的作用下,肌细胞钙的内稳态失衡。研究还表明,恶性高热患者的RYRl基因及ACNAIS基因新的突变位点,可以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恶性高热的发生密切相关。

      有研究证实,RYRI基因异常是大部分恶性高热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但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恶性高热易感者不一定在每次麻醉时都会发生恶性高热,这可能与所用物的剂量、麻醉方式、同期使用的镇痛药物、环境温度及紧张情况相关。在怀疑出现恶性高热时,早期应用特效药物丹曲林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使病死率大大下降。

      总之,对已有发热者,尤其是急诊小儿并伴高热时,麻醉用药应全面考虑到药物对机体代谢机能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尽量选用抑制作用轻的药物,并采用联合用药、复合麻醉,以扬长避短,使手术麻醉尽可能平稳。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