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123055
精华: 0
发帖: 798
威望: 2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081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4-10
最后登录: 2022-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6-04-16 11:33

 新生儿PICC定位技术——应用心电导联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Scifans.net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保证NICU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高能量供应的重要技术,可长期留置,减轻疼痛可能诱发的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但由于整个操作过程是盲穿,导管容易异位,很难保证每次都一步到位。目前,PICC置管后的胸片定位是PICC定位的金标准,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无法在置管的同时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置管时已发生导管异位,在等待胸片结果回报的时间内足以引起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重者将危及生命;异位的导管经调管后需要重复摄片,增加了患儿的射线损伤;如导管末端与胸椎椎体重合,或患儿导致纵隔遮挡导管等情况,将导致导管末端显影不清晰。同时,有研究认为新生儿拍片时穿刺侧手臂摆放的非常重要,需要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经常采用的自然才能客观反映导管尖端稳定的位置。为寻求更简单、准确、安全的PICC定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自2015年1月起将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PICC定位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法,是在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用电极经上腔静脉探入近心端拾取心房P波,根据P波的特征性变化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一种方法。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正常情况下,心房除极的方向由右向左、由上向下,先向前,再转向后,总的除极方向朝向左下偏后。心房除极方向朝向Ⅱ导联的正侧,故在Ⅱ导联产生正向的P波。P波的特异性改变是指P波高尖、振幅增大、双向或负向P波,在置管过程中,随着PICC导管的不断深入,P波的形态也发生着改变。

    对于经上肢静脉、颈静脉及颞浅静脉置管,最终进入上腔静脉的病例,当导管尖端位于外周静脉时,心房内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无异;到达上腔静脉时,P波振幅显著增高,出现高尖的P波;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P波振幅最大;当导管进入右心房时,P波振幅降低或出现负向P波。因此,经上肢静脉、颈静脉及颞浅静脉置管时,只要P波形态和振幅发生变化,即提示导管进入上腔静脉(见图1、图2)。当上肢静脉、颈静脉及颞浅静脉血管条件差,可选择经大隐静脉、股静脉等下肢静脉置管,当导管尖端位于外周静脉时,心房内心电图波形混乱;随着导管经髂外静脉至髂内静脉,再至髂总静脉,最终汇入下腔静脉时,出现高尖的QRS波,但P波形态正常,与体表心电图无异;当导管尖端逐渐接近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P波逐渐增高。因此,下肢置管时,只要出现高尖的QRS波及正常形态的P波,即提示导管进入下腔静脉(见图3)。

    

    

    图1 PICC术前心电图

    

    

    图2 PICC术后心电图(上腔静脉)

    

    

    图3 PICC术后心电图(下腔静脉)

    2015年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已成功完成181例病例的临床操作,一次置管成功162例,成功率为89.5%,较之前盲穿时成功率72.9%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此技术作为判定标准,其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72.8%。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法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保证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调管,并减少了患儿的射线损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