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博士生
UID: 52109
精华: 0
发帖: 654
威望: 48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35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37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2
最后登录: 2018-05-16
楼主  发表于: 2012-06-29 08:03

 海南农林科技学校: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

坐落在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市——海南省五指山市的南圣镇南圣村,是一个群山环抱中的黎族山村,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过着刀耕火种的简朴生活。

但近年来,全村人却通过上职校搭上了致富“快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今,黎村2000多人,80%以上的年轻人都在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镀过金”,很多人成了种植养殖能手。全村200多户,家家住上了新房。

2007年1月30日,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的罗保铭,在全省职业教育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扶贫要打职教牌,要由过去的‘输血’转为‘造血’”的发展职业教育新理念。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三年打好职业教育翻身仗”的目标,并对职业教育实行“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

“上职校,村民的口袋富了,脑袋也富了”

“现在夏季来临了,我们要特别注意橡胶树病虫害的防治……”在南圣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内,20多个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植保专业教师陈泉上课,他们也是该校2010级种植养殖专业的学员。

“自2008年起,省农林科技学校的老师坚持‘送教上门’,每到周六、周日,这里就变成村民学科技的教室了。”该村村委会主任王振宁乐呵呵地告诉记者,4年来,村民们尝到了上职校的甜头,如今,喜欢上职校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家庭都是父母与孩子同桌听课。

蓝裤白衫,皮肤黝黑的王振宁,作为2008年海南首届涉农专业的免费生,毕业才一年,就成为当地闻名的“养猪大王”。

“过去,我没文化,更不懂科学饲养方法,把猪养得又瘦又小,一头连50元都卖不上。现在,在老师指导下,我知道母猪怀孕后不同时期,要配置不同的饲料喂养,猪养得像牛一样奘!”这位土生土长的黎家汉子,言语中充满自豪。

“上职校,我们现在不光口袋富了,脑袋也富了!”说起职教扶贫,王振宁感慨万分,大家聚在一起,学文化、学技术,谈论的不再是张家长、李家短,而是谁家果树的果结得又多又甜,哪家的水稻亩产又增加了多少。

这几天,在省农林科技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王振宁又开始带领着村民搞起花卉和南药种植。“我们种的紫珠,一棵长得好可达50公斤,半公斤收购价就高达20多元呢。”王振宁说,这样的好市场,将给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空间。

校村共建,把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坐落在五指山山区的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2008年前,在校学生不足200人,校舍破旧,教学设备老化,是一所濒临关闭的学校。

2008年初春,校长李芳伟到任第二天就带领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专业教师,深入黎乡苗寨调研。他们发现,农村农业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农民想学习却离不开自己的家乡。

学校决定把课堂设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把教育办到田间地头,把知识和技能送到农民手中。该校提出了“一盘棋(学校建设与农村发展一盘棋),两不误(不误农时,不误学时),三贴近(办学贴近农村、教学贴近农业、教师贴近农民),四促进(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促进村官整体素质提高),五联动(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要求,实现校村联动)”的办学思路。

为方便村民上课,教学点基本上都设在边远的黎乡苗寨。交通不便,教师常常是扛着铺盖,带着教学仪器,坐着摩托车送教下乡。

王江静是个朴实的黎家姑娘。当年已上到高一的她,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到三亚打工。

这天,农林科技学校教务科科长、热带植物专业教师陈晓明,正在保亭县六弓乡镇政府会议室给学员上课。王江静被陈晓明精彩的课程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这些内容,都是自己最需要、最想学的。下课后,她缠住陈晓明,硬是搭上了海南涉农专业首届免费生“头班车”。4年后,掌握了养殖技术的王江静,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从前,我连10只鸡都不敢养,不懂科学饲养,鸡得了病也不知道怎么办。通过上职校,我懂了很多科学喂养的方法,如遇到难题,我可以随时拨打‘通农科技110’电话,这是农林科技学校为我们解决生产中遇到困难专门设立的。”王江静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刚刚卖掉上万只鸡,收入可观。她的孩子也不会像她那样,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了。

近年来,该校通过“零距离、全天候、搭平台、全服务”的教学方式,在为海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同时,学校也走出了“教育谷底”,在校生已达7000多人。这种“校村共建,把课堂设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的办学模式,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也让这所昔日无人问津的校园,变得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海南农林科技学校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还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对五指山市机关、企业、乡镇、村委会等干部职工进行农业科技等方面培训,培训3000多人次。2009年,该校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

特别是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及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该校涉农专业实现了免费读书,政府投入上千万元,建起种养基地和学生宿舍;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将过去“四分五裂”的校园整合在一起,校园面积从原来的72亩增加到81.6亩,为学校今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放眼今天的海南的黎乡苗寨,“职教扶贫”这粒思想的种子,已在琼州大地上开出了成片的富裕之花。4年来,从该校涉农专业走出4200多名毕业生,返乡率100%,很多学员成为当地黎苗山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迄今为止,该校还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9个少数民族市县28个乡镇,建立了35个“校村共建点”。

“上职校真好啊!”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海南黎乡苗寨不少百姓的口头禅。

农商旅一体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开花”

去年,南圣村在近7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13个塑料大棚,棚内栽种的西瓜、豆角、苦瓜、茄子、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这是海南农林科技学校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和农村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性地在海南建起来的首个校村共建“农商旅一体化”实训基地。

该基地由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展示区、养生休闲体验区等三大功能区组成,集农业、商业和旅游为一体,实施“校、企、村”运营模式,达到“一石多鸟”的作用:一是通过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把海南常见的果树、瓜菜、花卉等进行分类,并按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为专业教学、生产实践、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科普宣传及科学研究等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以基地为依托,建立一个商业服务平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测土配方、农资配送、种苗培育等服务,带动农民通过科学种养,实现规模经营,走上致富之路;三是以基地为平台,带动乡村旅游项目,探索国际旅游岛乡村旅游新路子,建成融黎苗族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四是建成一个农业产业链式的创业培训基地和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黎家妇女王燕容是该校2009级种养专业学员,今年7月将毕业。在基地育种室前,她边往塑料袋里装着培育蘑菇的木屑边告诉记者:“我在这里顶岗实习快半年了,每月1500元,学到的知识都用上了!”随后,她指着与基地一条村路之隔的一幢崭新的平板房说:“那儿是我家。毕业后我就在这里上班,既能赚钱养家,又能照顾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5月上旬,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华杰,带着该县农业、水利、供销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的20多人的考察团,慕名前来基地调研。“这个基地的模式很实用,我们县也准备‘移植’过去。让更多的黎苗百姓通过提高科学种植养殖的含金量,发家致富。”在实地认真考察基地所有的项目后,学农出身的叶华杰夸赞这种“农商旅一体化”的模式,非常适合在海南中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开花”。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愚愚币:+5(gaojunhn)
  •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