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入院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57岁,因外院胃镜发现胃底隆起1个月入我院行进一步诊治。患者1个余月前因上腹不适于当地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隆起,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入院查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和CA125]在内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
治疗
患者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术中于胃底见一山田Ⅳ型隆起肉,体积约25mm×18mm×12mm,表面发红,细微结构紊乱(图1),行EMR切除、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及钛夹夹闭止血治疗。病理结果回报:(胃底息肉连切4块)中低分化管状腺癌,部分呈状腺癌(图2),癌组织侵至黏膜下层;标本基底侧切缘可见癌组织。随后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于胃底见椭圆形溃疡,大小约6mm×5mm,底平坦,覆厚白苔(图3),内镜电子分光图像处理(FICE)技术观察溃疡边缘黏膜细微结构紊乱(图4),未见钛夹残留,病变追加ESD,病变整块切除(图5)。
病理结果回报:(ESD标本连切5块)早期胃癌,管状腺癌,光镜下癌组织范围约为2mm×4mm,癌组织侵及至黏膜下层(图6),距标本基底侧切缘最近约1mm,距标本侧切缘最近约2.5mm;可见组织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
随访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示胃底可见长约8mm的白色疤痕(图7)。
活检病理回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专家点评
1962年日本内镜学会提出早期胃癌的概念,即癌组织的浸润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按其大体形态分为Ⅰ、Ⅱ、Ⅲ型,Ⅰ型(即隆起型)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5mm),常为有蒂或广基,此型最少见,约占4%左右。本例病变为胃底Ⅰ型早期胃癌(黏膜下癌),组织学上以管状腺癌为主的多种组织学类型混合存在,经EMR、ESD对肿瘤组织实施完整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