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彩缤纷的儿童绘本、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及多如牛毛的音像制品正不知不觉改变着大人们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一些卡通早教机甚至替代了家长角色,孩子全神贯注看绘本看动画片,被当成是一种专注力的培养。即使家长能够陪读,常常会是大人指读,孩子跟读,希望孩子能够看图认字、数数、学知识。知识性学习,似乎成为了讲故事一成不变的主弦律。
? 故事奶奶Christine
“你和你的孩子之间被一些东西隔离了,就是那本书。” Christine在视频采访中提到了讲故事与读故事的区别。
顶着一头蓬松红发的荷兰老太太Christine J Cornelius,国庆期间来中国做了一场《英语与故事》专题研讨会。
说她是老太太,快70岁的Christine,完全不像到了古稀之年。讲话中气十足,体力充沛,能量强大。丢沙包、跳大绳等破冰活动,一点也难不倒这位手脚灵活的红发奶奶。
Christine毕业于荷兰首都古老学府阿姆斯特丹大学(1632年创校),主修艺术史、戏剧和英语。踏出校门不久,年仅21岁的她在强调艺术化教学的华德福学校当起了一名高中华德福老师,一教44年。从学校退休后,Christine开始积极参与到瑞典、南非、以色列、中国等国的华德福教师培训中。
第一所诞生于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是1919年,意味着Christine经历了华德福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今的荷兰,人口只有1600多万,比上海还要少700多万,却有八十多所华德福学校遍布全国,其中一些还享受着与公立学校一样的政府资助。
尽管华德福教育在荷兰如此普遍寻常,Christine说荷兰家长和全世界的父母一样,他们迷失在绘本阅读和迪斯尼动画故事里,为什么要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讲什么故事,怎么给孩子讲故事,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真正的故事精神。
外滩君在Christine工作坊体验了整整一天,整理出几点,和家长们一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白雪公主的形象可以有一百个”
━━━━━━
“It makes me disgusting!”(那让我觉得恶心!”)
聊到迪斯尼动画片,Christine用了“disgusting”,看来她极其讨厌美国在全世界渗透并且大行其道的迪斯尼文化。在她看来,口口相传的经典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不应该只有一种形象。
“一百个孩子,原本可以有一百种白雪公主的形象,而不是所有的孩子为同一种白雪公主疯狂着迷。”
? 迪士尼创造的白雪公主形象
但事实似乎的确如此,当孩子们看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大抵永远只记得迪尼斯的蓝黄色调的白雪公主,孩子的笔下也很难创造出其他形象,想象力就这样被框住了。
那是被创造出来的商业形象。Christine认为,真正的故事,应该是从大人心里流淌出来,是一种跟孩子间心与心的交流,故事就像心灵的母乳,会给孩子们丰富的滋养。
最佳讲述故事的办法,就是大人把一个故事熟记于心,然后以一种平和的语调,给孩子们缓缓道来。
年幼儿童并不适合常用陪读和指读的方式,因为绘本上的文字是死的,对于尚不认字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堆乱*****,并不能在孩子脑海里唤起画面。此外,市场上不少绘本一般都充斥着五颜六色的线条和图画,孩子们因视觉而被画面吸引,以至于会盖过故事本身。而动画片,更是中断了大人与孩子间的活生生的联结。
如果一个故事,孩子离开书,是从大人嘴里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孩子会根据自己日常生活里记忆、体验和经历,发挥无穷的想象。
外滩君注意到,研讨会中,每一位学员讲述完故事后,Christine老师第一句话通常会问大家:“来吧,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故事中的这个小动物是胖的还是瘦的?她走在哪里?吃的是什么?之后又变成了什么?
故事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动物、物品的形象,都是孩子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路紧跟着讲故事的人走,脑子里不时构想出一幅幅属于他自己独特的内在画面,这对幼童的自我意识和想象力发展特别有帮助。
所以,讲故事的意义,远胜于摊开一本绘本,直接给孩子提供成人创作的画面。面对绘本,孩子们无法有多余的能力来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因为他被束缚住了。
对于绘本阅读,有一些家长还寄希望于孩子能够认字。其实,就算通过不停重复孩子能够认读,这只是被强化记忆,他并不懂这个字词背后的寓意。想让孩子一边听大人说、看图画,一边还要认字学习、理解故事寓意,这样的家长未免太贪心了点。而且,这种方式,失去了我们追求讲故事最高的旨意,就是滋养孩子心灵。
总之,Christine还是不建议让孩子从小就陷入到迪斯尼的动画世界里,对于孩子的想象力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毁灭。等孩子会认字写字了,也是先通过诵读经典著作,再去看被翻拍出来的影视作品,也好过带着电影动画里的形象去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