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间歇性腹痛、红色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是儿童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及体征,很多儿科医师可以说是倒背如流。然而,有将近15%的患儿并不按照常规出牌,仅有约40%的患儿出现红色果酱样大便,而能在腹部扪及包块的患儿也只有25%。尤其是婴幼儿肠套叠,因不能准确表达,且临床症状更不典型,需要儿科医师仔细甄别,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1
婴幼儿发生肠套叠原因
肠套叠是指肠管及部分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60%发病在1岁以内,以4~10月小儿尤多见。婴幼儿易发生肠套叠有以下原因。
① 婴幼儿肠管肠系膜相对较长,回盲部活动度大,当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② 饮食与气候因素改变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导致套叠,因此在季节交替时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会相应增高
③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凸入肠腔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感染后肠道蠕动增加而导致套叠形成
④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2
婴幼儿肠套叠典型表现
① 阵发性腹痛:套叠早期为痉挛阶段,表现为阵发性剧烈腹痛,在痉挛间歇时,因局部并无器质性病变,所以症状完全消失。患儿安静,吃奶正常。但随蠕动再发痉挛,剧烈腹痛再发,形成一定的阵发性腹痛规律。
② 便血:由于肠壁缺血,肠道出现炎性反应、出血、渗血、细胞浸润与坏死,患儿出现红色果酱样大便。
③ 腹部包块:患儿在痉挛间歇期,仔细查腹,可以摸到稍粗硬的腊肠样肿物,多在剑突下可活动。出现血便时,肿物会更明细。
3
不典型婴幼儿肠套叠表现
① 阵发性哭闹不安:婴幼儿虽然不能表述,但肠痉挛发作导致阵发性腹痛发生时,患儿会出现难以安抚的哭闹不安,待痉挛缓解后,患儿安静如常,正常吃奶。
② 拒乳、拒拍、拒抱:当肠套叠继续进展时,患儿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不佳,发热,烦躁不安,拒绝吃奶等非特异性表现。当肠管缺血坏死后,患儿腹痛仍存在但不突出,而血便也可停止,但出现腹胀明显,怕动,拒拍及拒抱等表现。
③ 嗜睡:患儿因脱水、套叠肠壁释放细胞因子等原因导致中毒症状,出现意识障碍,极度嗜睡,常在嗜睡前有呕吐及便血病史。
4
治疗原则
当患儿病史及查体提示有肠套叠可能时,相应的辅助检查非常有必要。腹部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和排除有非常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没有放射性,因此常常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在48小时内进行钡灌肠,成功复位率能达到80%,但超过48消失后复位率则降低。若钡剂灌肠失败,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因的患儿,经过钡剂灌肠复位后,约有10%的患儿肠套叠可反复发生,而对此类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复发率可降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