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评估2016高校十大进展排名第八的论文是否有造假嫌疑 作者:huangtu 请您评估一下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八的“亚洲季风的变化规
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即程海发表在Nature 534,640–646 (2016)
“The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640,000 years and ice age
terminations”的论文,其对数据的处理是否有造假的嫌疑。(简称“2016
文”)。 在“2016文”用到两个关键石笋样品12和32,在2008年的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童凯的学位论文“中布容事件前东亚季风的神农架石笋记录”( 简称
“2008文”)已经测试。“2008文”第15页“年龄测试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同位
素实验室程海博士测试完成”。说明2016和2008两篇论文的12和32年龄是同
一人同一个实验室完成的。 然而,看看“2016文”(见其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的supplementary
Table 1中excel表第2、4工作表)是如何处理这些原始数据的: 1、“2008文”(P26-27)共测试了15个数据。“2016文”仅采用了5个,扔
掉了10个,从论文看到,不符合其结论的全部弃用。扔掉的数据与其结论最大相
差2万年。 2、“2016”文把样品12-690的深度由“2008文”的690mm改为700mm,前
后年龄相差数千年。 3、搞笑的是,“2008文”中提到部分样品不好,希望变成什么年龄,结果
“2016文”中就测出什么年龄。比如“2008文”(P27页)认为样品32-10的
502.7Ka(10mm深度)、32-185的547.2Ka(185mm深度)的数据不好,希望调谐成
513.1 Ka(千年)、568.7 Ka,结果“2016文”把原来的数据扔掉,重新测的
32-21-4(8mm深度)、32-C7(183mm深度)的年龄就测成513.3Ka、570.6Ka,
分别变大了1.1万年和2.3万年(天啊)。(两个样品虽然编号不同,但深度相近,
就是同一个样品)。其他数据大多和2008年那个硕士研究生预测的一样(神奇吧,
真是“程千人,本领大,想要啥就能测出啥”),大家自己对比(“2008文”
32-10中的10代表深度,“2016文”中excel表的C列代表深度,相关论文和数
据网上很容易下载)。 那么,是不是“2016文”采用新的方法或新的参数,造成和“2008文”有数
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差别?答案是否定: 1、“2016文”保留了“2008文”部分数据,而不是全部否定,也没有特别
说明,证明“2016文”是认可“2008文”的方法的。 2、“2016文”的数据其实是两部分组成的,0-40万年用的是其2009年发表
的数据,和“2008文”是完全一致的方法;40-64万年用的是新方法。如果前后
方法对结果影响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差别,那么40万年前后两组数据总有一组
是有问题的,如何能拼接到一起得到相同的结论。 所以,请您评估一下,丢弃不符合结论的数据、篡改数据、用不同的方法和
参数得到符合自己结论的数据,这样处理原始数据算不算造假。不知在Nature
2016发表的论文是老外看不到或看不懂研究生论文中原始数据,还是真可以这样
处理数据? (XYS20170210)(SciFa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