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得大众对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医疗服务尚不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医患关系和矛盾日趋紧张与激化。医疗纠 纷问题已从单纯的医疗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医患关系的改善亟待我们深入探讨与解决。
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中,有论文从解释水平理论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心理距离角度出发,分析解释水平和心理距离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认知、情绪与行为的不同影响,及其在医患沟通与医疗决策等医疗实践领域的研究应用,进而从提高医疗信息的共享水平、改变医生和患者对不对等权利的认知、调整医生和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归因方式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建议。
提高医疗信息的共享水平。目前,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等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因此,院方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平台,对社会(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动提供医疗服务信息,缓解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研究发现,信息共享与解释水平存在相关关系:高信息共享者的解释水平更低,而低信息共享者的解释水平更高。这是因为低信息共享者所获得的具体信息量少,对事件趋向于抽象表征。因此,可以鼓励医护人员共享信息时采用低解释水平表征,促进医疗信息共享。
改变医生与患者对不对等权利的认知。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地位不对等,医护人员处于优势地位,患者的刚性需求和缺乏医疗技术,使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医护人员相当于高权力者,而患者及患者家属相当于低权力者。有学者指出,随着社会距离加大,高权力感个体的利他行为减少。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高权力感个体的解释水平较高,所使用的言辞更为抽象,更为积极,更具有确定性。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解释水平或心理距离来影响个体的权力感,即通过干预医护人员的解释水平或心理距离来降低其权力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利他行为以及言语表达,以此来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调整医生和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归因方式。医患之间难免产生纠 纷,当这种消极事件发生时,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会对此进行归因。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特征及意图的解释和理解。医患之间难免产生纠 纷,当这种消极事件发生时,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会对此进行归因。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特征及意图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个体对该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和反应。因此可以通过对解释水平的操纵,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发生消极事件时,将结果归因于内部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帮助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减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