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钟祥市排水管网突然涌入600吨强腐蚀性的四氯化硅废液,致该市污水处理厂设备严重受损。经查,这些废液来自湖北随州和江西九江的企业,他们将生产的有毒有害废物交给运输企业后,运输企业又将之倾泄到钟祥市排水管网,从而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这一事件绝非偶然,足以说明环保监控存在盲点。
今年以来,类似事件并非个别,其破坏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是什么驱动了不法分子非法排污?笔者以为,除利益驱动外,有关环节监管漏洞也给违法排污提供了可乘之机。环保部门过去把四氯化硅仅当作一般化学品管理,没有对之提起重视,也就为污染事件埋下了隐患。环保法规更新需要过程,但是执行人可以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填补法规空白,而不是用现有法规“框住”自己。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运输企业,都是一个社会因子。任何社会因子的存在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个大的循环系统,企业随意排污,最终还是会让自己尝到“毒果”,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尤其对于化工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根弦时刻都不能松懈。如果姑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那么就难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企业可以尝试适合绿色发展的处理废液技术,变废为宝,自身消化吸收四氯化硅废液。比如目前,有些企业采用四氯化硅氢化循环技术,从而解除了行业规模化生产的瓶颈;也有些企业开始利用四氯化硅生产气相二氧化硅、有机硅、硅酸乙酯等化工产品。这些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仅保护了环境,也为企业取得了利润。
环境保护,应从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途径有二:一是实现全程无缝监管,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强化信息收集,建立公众举报奖励机制,让群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听到基层的声音。公众、企业和环保执法者三方联动,才能从根本上断了污染者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