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醒: 本帖被 老红 执行提前操作(2012-07-03)
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对于学者个人、具体学术研究、整体的学术进步,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欧美及其他地区,学术会议不仅被视为学术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被视为展示和评价学术成果、推动知识生产和流通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个有学术水准的学术会议必定有思想的交锋。在国外,为了开高水准的会议,主办方通常会精心准备。
首先是解决经费问题。在国外,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会议,通常由学术团体(一个或数个团体联合)或学者个人联名发起。为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并出版相应成果,一个高水平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学术会议大都需要比较丰厚的经费支撑。主办方通常会根据会议规模提前向各种基金会或学校申请赞助。在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福克斯国际学者基金(Fox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福尔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等是人文领域学术会议的主要资助方。充裕的会议经费不仅可以解决与会学者的差旅及食宿费用,还可以为会后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做好资金准备。
其次是准备会议论文。提交会议论文并进行审核是保证学术会议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主办方一般会用一两年的时间来进行筹备。一旦会议主题、规模、时间和地点确定就会发出会议预告,并开始邀请学者。根据会议要求,与会者需提交的论文可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全文提交的论文。小型学术会议大都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只提交标题、摘要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主办方一般会对论文进行初步审查,论文通过的学者才会接到与会邀请。三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论文。特大型学术会议通常会要求拟参会者根据研究领域及研究课题,组成专门讨论小组(panel),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学术讨论计划及参与讨论的论文,申请主办方审核。这种方式对于推进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正式学术会议(symposium/conference)之外,工作坊(workshop)、专题研讨班(seminar)、论坛(forum)等也是国外人文社科学术会议经常采取的会议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学术水准都是会议主办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回顾笔者在国外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国内同行借鉴。一是开场简单,一般由发起会议的学者简要介绍会议主旨,有时安排著名学者作具有引导学术方向的基调发言(keynote address)。二是发言严格遵守时间,必要时由主持人提醒终止。三是针对发言的评议有的放矢,评议内容不是简单客套,更不能言不达意,既要谈优点,又要论不足。四是重视互动环节。提问不能自说自话,要针对发言,通过深入辩论,展开思想碰撞。只有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会议,才能将学术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